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粮食安全:“六连丰”后或回调 进入新一轮波动

粮食安全:“六连丰”后或回调 进入新一轮波动

来源: 中华粮网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0-01-05  阅读

编者按:2009年我国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从而实现近40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这不仅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给今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我国粮食连续丰收的长效机制并不牢固,如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削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在分析了诸多原因后对我国粮食的可持续增产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粮食连续丰收的长效机制尚不牢固

  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库存大幅增加,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预计短期内我国粮食供给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粮食连续丰收的内在机制尚不牢固,在基础设施落后、种粮的比较效益还是较低等传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将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气候增多等新的制约因素,如何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现农业减排,发展低碳农业是新的要求和挑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减排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包括:因农业和畜牧业导致的森林减少,化肥施用,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生物质燃烧,稻田中的厌氧分解以及牲畜排放的粪便等。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农业减排、发展低碳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加大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农田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污染加重,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严重影响粮食的质量和效益。

  华北平原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粮棉油主要产区。近20多年来,华北持续干旱,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流水量减少的情况不断加剧,只能靠超采地下水和挤占河流的生态用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的需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粮食及农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近20万平方公里,占东北土地总面积的15.9%,至少已有4.47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在流失。现在“北大仓”的黑土地,表层黑土已经由开垦初期七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厚度,减少到目前的二三十厘米。在一些严重的坡耕地,由于黑土层消失殆尽,有机物质含量很低,已经不适合庄稼生长。

  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农业部门调查显示,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的7%,化肥使用量却超过了世界总量的40%。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施化肥400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村过量施用化肥现象十分普遍,平均过量30%,多施化肥不仅起不到增产的效果,还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
  
  (三)极端天气增多、农业灾害频发使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情况变化很大,温室效应导致极端性天气增加。以吉林省为例,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耕地受灾面积达202万公顷,占该省总面积的45%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168万公顷,超过总播种面积的35%,频发的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吉林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持续增产后劲不足

  尽管国家多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是不高,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增加,种粮比较效益将进一步下降,稳定明年的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不小。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省份,据该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360个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状况的调查,2009年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成本590 .8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长7.7%;按全省平均单产387公斤/亩、均价1 .7元/公斤计算,每亩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657.9元,比上年增加77.4元,亩均收益约为232元(主产品产值扣除生产成本加种粮补贴,下同)。依据同样的计算方法,2009年河南农民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是279元。按目前河南农民户均承包5亩耕地计算,若两季只种小麦和玉米,户均年种粮收入为2500多元,仅大致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

  粮食主产区还一直受到财政收入不足的困扰。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怀存认为,“在财政分灶吃饭体制下,种粮收入永远比不过搞工业”。他说:“国家一些政策本来是想扶持粮食主产区,但反而增加了当地的负担。比如一些富裕地区,耕地面积很少,地方配套补贴不用那么多,可以省出钱来发展工业。而菏泽本来就穷,还要多掏钱来发展农业,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穷,和发达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五)生产条件落后使得粮食生产基础不牢、稳定性不高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以农业大省吉林为例,该省现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太多。目前,全省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从粮食生产能力、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看,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和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受制于气候、资源等因素,粮食在连续六年丰收后出现回调的可能性较大,粮食生产可能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对此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调控政策建议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认为,结合我国粮食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生产方式和调控思路,我国的粮食生产政策应从过去单纯追求粮食数量转向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主要依靠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从主要依靠直接价格干预转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保我国粮食产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一)在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1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耀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活动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左右。通过优化水分管理、选育收获指数高的水稻品种、冬灌田垄作、施用长效肥和控释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施用生物抑制剂等,可有效减少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可大大提高农田土壤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约占65%,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约为全球平均值的三分之二。若能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可增加碳贮量20亿至25亿吨,相当于将大气中73亿至92亿吨二氧化碳固定到农田土壤中。此外,我国农业氮肥利用率也相对较低,约为30%,若提高至40%,每年可减排4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 .加大培肥地力建设,提高土地永续生产能力。首先,对耕地进行全面维护和保养,改善土壤性能,实现土地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保证农作物增产增效。大力实施秸秆、根茬还田,保证秸秆还田率达到50%以上。其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再次,通过增打抗旱水源井、平整土地、采取多种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对小流域进行治理。

  3.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水技术以及管道输水等节水输水技术。

  (二)转变调控方式,加强和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1 .加快探索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目前应抓住机会对重点粮食品种开展反周期补贴制度的试点工作。该制度设计与试点需要把握的关键是,要保证农民已经得到的政策实惠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既不形成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也要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操作简便易行、财政能够承受。

  2 .树立粮食综合平衡思路。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对粮食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侧重生产过程,有的侧重流通领域,应该建立一种既涵盖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又立足当前、顾及长远的粮食综合平衡思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名誉董事长李经谋说:“现在需要扭转一个概念,并不是粮食越多越好,也不是库存越多越好,土地不能无限制使用。在当前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休耕、保护地力,这也是保护粮食生产的重要方式。”

  3.建立和强化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粮食后续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在保持强农惠农“普惠政策”的同时,实施“特惠政策”。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切实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主产区财政负担重的问题。建议国家在今后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上,把目标从单一的粮食增量扩大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上来,注重商品粮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粮食加工业布局上,注重加大对主产区重点投资项目的布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开发粮食的多样性功能,延长粮食的产业链,在粮食产业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益。

  (三)建立农技推广补贴制度,改革农技推广管理办法,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分别在50%和30%左右,发达国家分别达到70%—80%和80%,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因此,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就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进行补贴。按照“关键技术、专业服务、政府补贴、农民受益”的原则,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推广统一社会化服务,转变粮食生产增长方式,促进粮食均衡增产。同时,实行省级直接垂直管理的方式,采取与公务员或者村官公开招聘类似的办法,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准入资格的控制。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系统培训。

  (四)创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机制

  未来应对各项农业灾害,除需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应政策外,还应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发挥企业的作用,以应对在防灾减灾资金投入、能力建设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翟强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部分企业抗旱,还可以组织抗旱应急队进行流动抗旱。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2楼
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http://www.hzmz17.com/ 浙ICP备09083614号-53 技术支持:农业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