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短期调整无碍长期强势
供大于求影响有限
今年5月初,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要保证我国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其中稻谷、小麦等口粮自给率必须保证100%。从近几年供需形势来看,小麦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供大于求情况,且年度结余量有大幅上升迹象,但相对于此价格则仍维持高位,且价格底部逐渐抬高。小麦价格高低不能单单只看供需变化,因为供需形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平衡状态,由于基数大,总量上增减一些影响非常有限。此刻关注重点则需要转向政策导向、极端天气变化等中短期影响因素上来。
从需求上来看,我国小麦市场需求集中于制粉消费,需求相对单一且平稳,工业消费规模很小且增长乏力,同时由于竞争力较差,使得国内小麦和面粉出口量均较少。而相比之下供应呈现了多元化特点。除了托市麦竞价销售、国家临储进口麦竞价销售和储备小麦轮出以外,还有贸易商对各种小麦的销售以及农户直接销售,与此同时还有一定量的进口小麦。这种“需求单一、供给多元”的局面并不是短时间内的现象,而是由我国国情决定而长期存在的,因此这种现象并不会给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带来压力。
政策市推动
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为农民安排良种补贴资金;2004年又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6年开始实施小麦等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对农机具购置提供补贴,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同时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税改,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种粮收益。日前国家发布的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规定,今年的收购主体在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基础上,新增加了中粮、华粮、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贸易企业、粮食储备企业、农村经纪人、面粉加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多元主体的介入,预示着新一轮的“抢粮战”即将拉开帷幕。同时《预案》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对保护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起到积极作用,也提升了农民售粮的心理价位,对市场价格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