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遏制“三高粮食”要综合治理

遏制“三高粮食”要综合治理

来源: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1-05-09  阅读
  “三高粮食”,是指在粮食收购过程中收购企业收购的高水分、高杂质、高粮价的粮食。出现“三高粮食”的背景,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下,出现无序竞争的非正常现象。从小的方面来讲,是一些企业为了抢购粮源,采取的非法手段。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不但使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得不到有效执行,而且导致极其宝贵的粮食资源因收购水分高、杂质大,出现发热、霉变等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助长了CPI的不正常上涨,加剧国内通胀。在今年粮食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下,仍由“三高粮食”的出现,将会严重扰乱粮食市场,影响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遏制“三高粮食”的蔓延是当务之急,必须要综合治理。
  从食品安全的大局出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强制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
  粮食是人民一日三餐必须的特殊商品,没有任何一样商品能够象粮食一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保证13亿多人民的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粮食制成品的安全。
  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稻谷,只有通过加工成成品粮,或者食品后才能够食用。而只有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才能够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的产品来。如果在粮食收购环节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粮食成品极其制成品的安全。“三高粮食”是威胁粮食成品及其制成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粮食水分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收购超过国家粮食安全水分的粮食,危害是巨大的。
  据有关权威机构研究,我国每年因不能及时干燥使粮食达到国家安全水分而霉变、发芽等的损失至少在5%以上。以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5464亿公斤计算,一年因高水分就损失粮食在273.2亿公斤。
  高水分粮食收购起来之后,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晾晒法、烘干机干燥法、就仓干燥处理法。这些方法的使用都是以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为代价的。因此,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大多数企业基本除了采用就仓干燥法,即机械通风外,很少使用其它方法。但是,机械通风也有天然缺陷,就是遇到连阴雨天气,就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到高水分粮食在仓库里发烧、霉变。
  高杂质对粮食品质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杂质带菌多,易吸湿,阻碍粮堆湿热扩散,是引起粮堆霉变、虫害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高价位下,一斤粮食动辄在一元以上。有些粮食企业为了减少损失,不顾粮食质量或者将高水分、高杂质粮食卖出,或者就地加工,或者掺杂一部分好质量的粮食混合加工成成品粮出售。这些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流入市场,势必危及人民群众的健康。
  高水分、高杂质粮食是危及粮食安全的罪魁祸首,国家有关部门必须严加管制。
  首先要把好收购质量关。粮食收购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收购,不得擅自放宽。对农民出售的粮食和企业出售粮食严格按照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进行增扣价。对于不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增扣价规定的企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严肃查处。
  其次,要把好粮食加工质量关。对企业收购的粮食,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定具有粮食检验资质的单位全面进行检验,不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粮食一律不准加工。对这部分粮食督促企业整理,整理仍然不能达标的,作饲料粮处理;不能作饲料粮的,监督就地销毁。
  再次,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各级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对出厂的粮食产品严格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出厂;定期不定期对市场上销售的粮食成品进行抽查,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封存,并严厉处罚。
  从保持物价稳定的全局出发,国家要严格控制粮食收购价格非正常上涨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作为基础物价的粮食市场价格非正常上涨,必然带来整个物价的上涨。
  从近几年来看。在我国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占有很大的比重,而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又占有很大的比重。
  今年一季度,我国CPI平均上涨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而食品价格上涨中粮食价格上涨15%。有关部门预计4月份我国CPI价格上涨将不低于3月份。这样,保持全年CPI上涨控制在4%以内就要控制粮食市场价格过快上涨。控制粮食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必须从收购环节开始。
  要让粮食收购价格上涨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从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人民适应程度出发,今年粮食收购价格在去年基础上上涨1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以此类推,今年小麦收购价格应在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国标中等0.95元的基础上上涨5%左右。这样的上涨幅度,既符合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初衷,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同时城乡居民也能够接受,也在CPI的可控范围内。
  国家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适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去冬今春夏的冰冻、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现在还存在不确定性。种粮农民生产成本的提高,市场对粮食未来走势的期望值,无一不在推高粮食收购价格。再加上外资抢滩中国粮食市场,今年粮食收购市场出现烽烟四起的局面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粮食市场,尤其是在即将登场的小麦收购中,要高度注意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出现,如收购价格过高、垄断性收购等问题。一旦发现,要迅速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制止。
  要保持粮食拍卖的数量和节奏及方法。粮食收购期间,国家要根据粮食市场的变动情况,适度投放粮食,有节奏的拍卖。同时,要运用定向销售等办法,将过高的粮食市场价格抑制在合理水平。
  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高度出发,国家要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冲击粮食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所生产的粮食仅能维持庞大的国内消费;作为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在世界粮食危机面前,我国必须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否则,世界上每年有限的粮食贸易量如果中国大量购进,势必加剧世界粮食危机的更进一步加深,进而导致粮食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我们在机制体制诸多方面的探索中没有成功的经验,外资大量涌入,导致我国已经在油脂市场方面失去了话语权。现在虎视眈眈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又在大举进军粮食市场。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发达的网络,成熟的运作经验,在企业构建、兼并,从化肥、种子到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加紧布局,大有抢夺粮食市场话语权的咄咄气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谁掌握了一国某一重要商品的话语权,谁就能够操纵一国的经济命脉。我们必须从失去油脂市场话语权的教训中惊醒过来,高度审视外资企业对我国粮食市场的潜在威胁。要让外资企业在遵循国际经济规则的同时,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粮食收购市场循规蹈矩,不得自行其是。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商品粮中有一部分是种粮农民应留而未留下的口粮。在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现代,农民为了减轻家务劳动,尽量减少一家一户做饭的繁琐劳动。因而,将收获的粮食有的绝大部分,有的全部出售。
  占我国年粮食总产量近1%的湖北省襄阳市农村人口从2001年的387.6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05.41万人。而农村留粮却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60.49%,下降到2009年的41.71%。由此可见,一旦将来中国出现粮食短缺,将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粮食短缺,而是全社会的粮食短缺。如果粮食市场的话语权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长远利益出发,要教育种粮农民养成良好的粮食产销习惯
  粮食生产问题的根本在农村,在农民。没有农民持续的种粮积极性,就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可言。保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就要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沿袭了几千年的耕作习惯,我国农民目前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虽然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崭露头角,但总体来讲还是进展不快。
  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追求现实利益的农民在粮食生产,特别是在粮食收获出售上图方便、图省事。最为显着的特征,就是粮食收获之后,只要有人上门,就懒得整晒,直接出售。
  从表面来看,这种出售粮食的方式,既节省了劳动力,又节省了费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种粮农民未必能够得到好处。
  收获之后不予整晒的粮食,普遍存在水分杂质超过国家标准的问题。上门收购粮食的粮食经纪人或者粮食经营者必然会压级压价收购,一般比正常收购价每市斤低0.03-0.05元。农民表面上得到的便宜,事实上被收购者以种种理由大打了折扣,并没有占到上门好处。无形之中农民还充当了粮食损失、浪费的帮凶。
  象多数商品一样,粮食商品的市场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总是高高向上的。如2003年我国粮食大幅度减产,粮食市场价格扶摇直上,可是后来国家采取措施,粮食市场价格很快稳定下来,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在粮价下跌中亏的苦不堪言。如果看到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就不整晒粮食,或者将粮食放在家中不予出售,一方面粮食市场价下跌,就要承担价差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保管条件差,可能会出现发热、霉变、虫害等损失,总体算账,依然得不偿失。
  很多农民现在既是粮食生产者,同时也是粮食消费者。如果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卖出去,粮食经营者加工成不合格的粮食成品,这些农民同样也是受害者。与其这样,不与按照国家质量标准收获、整晒粮食,从源头上堵住产生问题粮食成品的黑洞。
  各级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教育农民发扬优良传统,将收获的粮食晒干扬尽的粮食出售。既保证了国家粮食的安全,也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2楼
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http://www.hzmz17.com/ 浙ICP备09083614号-53 技术支持:农业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