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技术文章>>旱薄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要点

旱薄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要点

来源: 中国植保网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3-10-19  阅读
一、合理轮作、养地蓄墒

  采用小麦/夏玉米//春花生2年3熟种植方式,与小麦、夏玉米1年2熟相比,两者成本相差无几,但前者因少种一茬作物,减少了土壤水分、养分消耗,有利于养地蓄墒,并且花生茬种小麦,比较容易创高产,实现增产增收。据多年调查,小麦/夏玉米//春花生2年3熟小麦单产3900kg/公顷,年耗水量440立方米;小麦/夏玉米//小麦/夏玉米1年2熟小麦单/3520kg/公顷。2年3熟比1年2熟种植方式小麦增产380kg/公顷,增产10.8%,年节水50立方米。

  二、适当深耕、蓄水保墒

  丘陵旱薄地小麦,土层厚度达80cm以上时,才容易获得稳定高产。据试验土层20cm以上的麦田,每加厚10cm,可增产小麦30kg左右。2年3熟的冬闲地深秋至封冬前采用大犁深耕技术,耕深由原来的15cm左右加深到25~35cm,经过连续隔年深耕,在50~70cm土层内可多蓄有效水分32~43cm,增产小麦490kg/公顷,增幅11%。秋播前,应根据降水多少适当耕深,干旱年由于底墒不足,深耕易造成缺墒,应适当浅耕15~20cm。

  三、科学施肥、以肥调水

  1.增施有机肥,增强蓄水能力

  旱薄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多数地块营养失调,供应不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培肥地力入手,行之有效地方法是增施有机肥,每公顷施用量不低于45000kg。在同样的条件下,连年使用有机肥的麦田,80cm深的土壤播前蓄水量可达30mm,并且麦苗根系发达,能利用深层水分,单位降水量的生产效率提高60%~120%;或是有机肥不足的地方,小麦收获时,高留茬25cm左右,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2.增氮补磷,配方施肥

  招远市旱薄地土壤瘠薄,养分匮乏,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增施氮、磷的增产作用显著。按3000~4250kg/公顷小麦计算,使用标准氮肥450~800kg/公顷,磷肥600~1000kg/公顷。

  3.重施底肥

  旱薄地无水浇条件追肥效果差,为了培育壮苗并克服以上不足,小麦播种前应把计划施用的有机肥、磷肥和70%~80%的氮肥等作底肥在耕地时一次施入,其余20%~30%的氮肥于年后看墒追施。

  四、选用耐旱品种。以种济水

  旱薄地小麦应选用耐旱耐瘠、抗冻性强的品种如鲁麦21号、烟农361、科红1号等。这些品种具有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旱耐瘠、抗寒性强等特点,这些优良特点可以较好地弥补旱薄地水分不足的弱点,起到以种济水的作用。

  五、培育壮苗、经济用水

  小麦壮苗具有根系下扎深、分布广、冬季耐寒、抗逆力强、春季抗旱、成穗率高的特点。旱薄地小麦的壮苗要求冬前主茎叶片5~7片,冬前群体达到计划穗数的2~2.5倍。在旱薄地上培育壮苗除了合理轮作、深耕蓄水、改进施肥技术外,还应抓好四方面工作。

  1.适期播种

  要确保旱薄地小麦冬前0℃以上积温达到550~650℃,在我市9月下旬播种最为适宜。但具体播期还应考虑土壤墒情,当土壤有失墒危险时,应抢墒播种,并适当减少播量,如果适期内墒情不足,则应适当晚播并适当增加播种量。

  2.播量适宜

  适宜基本苗的原则是高产田略低,中产田略高,低产田又低。一般适期播种以2225万/公顷为宜,抢墒早播可降到150万/公顷。确定了基本苗,再根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

  3.适宜的播种深度

  旱薄地小麦调节能力差,对播种深度要求严格,应严格掌握播深3~5cm,坚决杜绝“浅墒深播”的陋习。

  4.沟播种植防寒积水

  沟播技术具有抗旱、抗寒、防倒伏、防早衰等多种优点。沟播由于起垄种植,动土量少,土壤水分散失少,抗旱保墒效果好,沟底还可接纳冬季雨雪,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湿度,既抗寒耐冻又保墒积水,并可以集中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沟播方式有两种:(1)66.7cm三沟方式:沟距66.7cm,沟内种3行小麦,小麦小行距16.7cm,背上套种1行玉米;(2)小沟麦:沟距60cm,沟底播2行小麦,麦收前套1行玉米。

  六、化学调控、抗旱节水

  叶面喷施500倍的FA旱地龙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叶片气孔地开张度,减少小麦植株水分散失,并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对抵御季节性干旱和干热风有较明显效果,喷施1次可持效20d左右,增产小麦10%~15%。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2楼
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http://www.hzmz17.com/ 浙ICP备09083614号-53 技术支持:农业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