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十一五”回顾:全国统一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回顾:全国统一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来源: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1-03-10  阅读
  粮食行业“十一五”回顾之九:全国统一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意见中关于“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粮食市场体系”精神,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引导扶持,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健康发展。2007年,国家粮食局编制印发《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分别对粮食收购、零售、批发和期货市场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措施,全国共有18个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全国规划出台地方粮食市场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粮食市场体系发展。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布局得到调整,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交易行为逐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已基本形成涵盖粮食购销多个环节、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在配置粮食资源、服务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多元化粮食收购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积极培育多元粮食收购主体,搞活粮食流通的同时,依法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规范粮食收购活动,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收购市场秩序。一是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截至2010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出台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二是粮食收购资格审核逐步完善。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健全收购资格审核制度,规范许可程序;依法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切实加强收购市场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积极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网上申请等便利服务措施,基本实现了审核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便民化。国家粮食局建立了粮食收购资格动态通报制度,建设了全国粮食收购资格信息系统,并免费提供网上查询,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粮食收购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多元化格局凸显。截至2010年底,全国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达到8.75万个,比“十五”末增加 2.54万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75万个,其他多元市场主体7.00万个,分别占总数的20%、80%。四是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为农民售粮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十一五”期间,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收购粮食比“十五”时期增加23%,在为国家提供了粮食宏观调控物质基础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其他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方便了农民售粮,活跃了收购市场,搞活了粮食流通。“十一五”期间,其他多元市场主体收购的粮食占全部收购量的46%。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粮食收购市场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方便农民售粮、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商品粮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粮食零售市场在探索中取得积极发展
  “十一五”期间,各级粮食部门积极引导发展多种粮食零售方式,超市和粮油连锁店等零售网点在城乡发展较快,零售供应网络逐步健全,大中城市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有很大推进。同时,在有关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努力下,粮食零售市场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渠道和模式,在城市以超市、社区便利店为主的基础上出现了依托于物流配送网络的“B-TO-C”粮食电子商务模式;在农村,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等,粮油产品连锁配送经营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各地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已建立各类销售网点17万多个,其中农村网点6万多个。粮食零售市场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和应急供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多层次、多功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形成
  国家重点加强了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指导和扶持,粮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水平明显,各类粮食批发市场功能定位基本明确,形成了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商流市场和成品粮市场为骨干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一是粮食批发市场主体多元化,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共有各类粮食批发市场411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07家,股份制81家,民营123家;商流市场136家,成品粮市场264家,综合性市场11家。从投资主体看,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推动了市场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为市场发展注入活力。从市场结构看,商流市场减少,成品粮市场增加,综合性市场逐步成为发展趋势,符合批发市场发展规律。二是粮食批发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各地按照《规划》要求,加大粮食批发市场重组整合力度,市场规模扩大,成交量上升。据统计,“十一五”末期,全国各类批发市场年成交量达1.35亿吨,按照粮食总产量10928亿斤,商品率56%计算,各类批发市场交易量约占全年商品流通量的44%,成为粮食流通的重要渠道。三是各类粮食批发市场功能逐步明晰。经过“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引导与扶持发展,主要形成了商流和物流两类市场:商流粮食批发市场指主要从事大宗粮食竞价交易的粮食批发市场,包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省级商流粮食批发市场。成品粮批发市场主要面向机关团体、餐馆饭店以及超市提供粮油商品,已成为城市粮油供应的重要渠道。四是粮食批发市场作用日益突出。各类批发市场共同承担了满足城市居民口粮供应、促进粮食产销衔接、组织大宗粮食品种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粮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在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家粮食局根据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和宏观调控需要,在重点商流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批准组建了22个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推进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建设。目前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已覆盖26个省(市、区),“十一五”期间共销售成交政策性粮食4898.4亿斤、食用植物油70.2万吨。在全国统一平台公开竞价销售政策性粮食,通过灵活调整销售方式和频率,合理确定销售数量和底价等措施,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效率,节约了调控行政成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交易量一般占到当地城市口粮市场的50%—80%不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米袋子”,成为了城市居民口粮供应的主渠道。另外,成品粮市场在粮食应急供应,特别是在近几年雨雪灾害及汶川地震、保奥运供应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局重点联系的24家成品粮市场中,有11家是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的应急点,承担成品粮油储备。此外,各类粮食批发市场在价格形成、价格监测、产销衔接和为农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很好体现。五是各类批发市场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力度,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场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市场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四、粮油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粮油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信息监测系统进一步健全,信息种类更丰富,信息质量更高,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粮食经营和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一是粮油市场信息体系基本形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进一步健全了粮油市场价格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体系;大部分省(区、市)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配备了专业的工作人员。各级粮油信息机构通过建立健全粮油市场价格监测系统,扩大信息监测面,增加监测频率和监测力度,实现了对国内外粮油市场的动态实时监测,提高了对粮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粮油市场信息分类细化。粮食市场信息逐渐由单一的粮食信息分为食用谷物(小麦、稻米)、饲料谷物(玉米、杂粮)和油脂油料(以大豆为主的油料和植物油)三大板块。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已建立了包括所有主要品种的22种报告,其中日报9种,周报6种,月报6种,年报1种。三是地方行业性信息网络发展很快。面粉网、大米网、饲料网、油脂网、粮食机械网等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五、粮食期货发展取得新突破
  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由6个增加到10个,涵盖了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参与粮食期货交易主体不断增多,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粮食期货在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等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粮食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推动下,粮食市场经营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一是粮食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粮食流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及一些配套管理制度的出台,为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各地建立了粮食市场监管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切实保护了售粮农民利益,规范粮食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维护了正常的粮食市场秩序。二是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投入国债资金用于支持骨干粮食批发市场开展信息系统和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建设,提升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各地加强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一些省份安排了粮食市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税费、土地和金融等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粮食市场建设与发展。三是爱粮节粮意识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每年都组织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活动,宣传爱粮节粮新理念、推广爱粮节粮新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取得了很好地效果。特别是在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后,国家粮食局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及时研究提出了粮食储存、运输、加工以及消费环节的储粮减损工作措施;组织举办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公益展览,开设“节粮在行动”宣传专栏,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节约粮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引导企业适度加工和公众理性消费,普及科学储粮常识,减少加工、储存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2楼
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版权所有: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http://www.hzmz17.com/ 浙ICP备09083614号-53 技术支持:农业仪器网